避之不及的“社交电商”头衔

年前,阿里淘小铺正式上线。这是阿里内部定位降低淘宝创业门槛的产品,早在去年5月上线内测,就曾引发阿里进军社交电商的猜想。

近日,经过半年多时间内测的淘小铺正式上线。从用户端来说,淘小铺提供了一种极简的创业形式:将平台上的商品分享给朋友,产生购买后获得佣金。收益可提现到支付宝。

分享用户不用处理发货和售后。从商家端来看,商家不需要销售,只要给付一定的佣金,做好后续电商服务。而平台则在其中起撮合作用,对商家、商品质量进行筛选和把控。

尽管面向所有用户开放,实际操作过程中,淘小铺还是以分享意愿建立了用户门槛。新用户需要分享,完成5单商品销售才能转正,成为正式掌柜。正式掌柜根据销售额,还有培训和晋升机制。高级掌柜的分佣比低级掌柜分佣比例高。

单从用户角度来看,分享赚佣金的模式,容易让人把淘小铺和社交电商平台联想到一起。

不过,只要分析平台的整套运作逻辑,就能发现淘小铺与社交电商平台的本质区别。

避之不及的“社交电商”头衔

但凡一定规模的平台,从去年开始都对“社交电商”一词避之不及。淘小铺也不例外。

过去一年,社交电商的暴雷频率之高,九死一生都不足以形容。根本原因在于,新兴的社交电商平台多以会员制、发展下线、收取人头费等营销手段,来扩充平台用户基数。结果是绝大多数号称社交电商的平台,在去年都被以“涉嫌传销”的名义处以罚款。

新起的社交电商平台,需要这样的手段扩充用户规模,是由于其发端微商,在价格和货品质量两个层面,都不具备优势。既做不到低价,又做不到好货,吸引用户只能靠传销。

反过来说,具有货品优势的平台,不需要冒如此大的法律风险。比如拼多多依靠的是工厂C2M定制模式,建立了低价商品优势,蚕食淘宝天猫升级过程中,被忽视的低价市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使得平台具有发展优势。

而目前淘小铺的货品,主要来自天猫品牌店、淘宝原创卖家店,同时扩展到工厂、产地、贸易商等供应商,甚至包括完全没有电商经验的工厂。类目拓展到美妆、食品、家居百货、服饰、母婴等近10个品类的精选货品。

淘小铺与社交电商的相似,与其说是模仿,不如说是巧合。实际上,淘小铺更像2010年成立的淘宝联盟。淘宝联盟是可供商家选择的推广模式,淘客是其中一种。淘宝商家设置佣金,淘客自由挑选商品进行推广,根据实际销售结果获取佣金。

分享赚取佣金的模式,阿里妈妈已经充分探索过了。如今仅有的不同点在于,淘小铺在淘宝客的基础上,增加了商家“精选”。

淘宝客推广的优势在于成立时间早,商品资源丰富。劣势在于无论是用户端还是商家端的门槛都太低,商品驳杂,对商家商品质量难以把控;另外操作相对复杂。而淘小铺在这些点上都进行了改进。

比如平台对商家进行筛选,商家入驻并非单一主动可以完成的行为。其次一键分享功能,让用户可以直接将商品链接或者图片,分享到群。这样的模式比淘客需要在平台上搜索产品简单得多。

其实淘小铺在今年被看做是社交电商,只是流量集中的缩影。社交平台上聚集的流量,远远超过了其他搜索平台。

过去淘客有相对分散的流量分发渠道,而现在WeChat成了一切流量的策源地。所以看上去,电商平台只要做分享,就像是在做社交电商。

淘小铺对阿里生态的补充作用

半年多的测试时间,充分显示出阿里对孵化淘小铺项目的诚意。而这项目的设计构想在年初已经开始。

内部人士透露,该项目在集团内部受重视程度较高。团队由成立之初的几个人,拓展到几十人。在招商、用户运营、商家运营等板块增设了大量岗位。这对于一个尚在测试期的产品来说,十分难得。

阿里内部,一个项目受重视程度,与其对集团生态补充作用成正比。淘小铺在内部受到重视,也跟淘小铺的社区化电商模式,是对阿里当前营销模式、拉新促活的一种有效补充有关。

去年下沉市场打得火热,众多电商平台都把下沉人群作为拉新的核心用户。19年年初重启的聚划算, 被看做是阿里对拼拼多多,加码下沉市场的重要信号。

而从年初开始规划,5月份上线测试,并在12月份正式上线的淘小铺也瞄准了下沉市场,而又不止于下沉市场。

淘小铺的上百万用户中,三到六线城市的用户占比超过50%。一名内部人士透露,该项目没有地推行为,除了受邀用户,很多用户是从分享购买的行动中,变成淘小铺的用户。

低线城市的用户,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很大的特征是沉寂。即便是在需要时,率先想到的还是线下渠道,然后才会上电商平台。

这种消费习惯类似于过去互联网的搜索逻辑。平台对这些用户的触达方式比较单一。

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突破了这种逻辑。从阿里到头条再到拼多多,比如拼多多内部人士就表示,用户搜索流量很少。换言之,购买行为来自于信息流展现。

想在下沉市场促活拉新,使这些用户频繁光顾,需要一种不同以往的触达手段。有效的就是熟人推荐。作为推荐者有持续的动力向熟人进行产品推荐,消费者则因为受到信息刺激而产生购买冲动。淘小铺上的购买行为,都会在淘宝上形成转化。完成为整个生态拉新促活的目标。

既然淘小铺与淘宝客有诸多相似,为什么阿里内部不改造淘宝客,反而另起炉灶,又孵化出了一个淘小铺?

过去的淘客模式,商家能够自由选择推广。这一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商家质量良莠不齐,次品商家通过设置高佣金,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这显然不太符合目前阿里电商塑造的新形象——具有品质感的新消费平台。

过去阿里妈妈也曾做过清退尝试,当时商家的反应激烈,甚至建立了反淘宝联盟来抵制。可见淘客已经形成的固定模式,很难进行自上而下的秩序重建。适应新的平台营销规则,必须要有新的部门来承担。

从淘小铺目前的模式设定来看,这一模式已经符合覆盖广泛的用户(城乡的所有用户),实现广大的需求(一键创业)的特征。

不过在现阶段,淘小铺还面临着起量的难题。一名同时经营淘客和淘小铺的用户表示,平台商品比较少,佣金不高,经营意愿不强烈。一名商家则表示,淘小铺当前流量太小,暂不考虑尝试。

商家和用户这两个端如何同时起来,就是淘小铺目前面临的鸡与蛋问题了。而赶在跨年之前,社交开始极度活跃的时期上线,或许正是淘小铺选择的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