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真的是个好生意吗?

今年以来,美团不断加码旗下业务。美团买菜初次开设线下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手机买菜服务。

几乎同一时间,国内的另一家生鲜企业呆萝卜则遭遇资金链断裂问题,被曝欠款2.9亿。

据统计,在生鲜行业火爆的2015年,国内共有4000余家生鲜创业公司,然而活到现在的却寥寥无几。

那“卖菜”到底是不是个好生意?巨头们纷纷入局又是看中了什么?

被巨头侵入的“卖菜”行业

在美团不久前发布的Q3财报中,其创始人王兴强调:“围绕‘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我们将继续关注相关的商业机会,在具备成长性的新业务上加大投入。”

作为“Food+Platform”战略的有效补充,美团在生鲜业务上一直不吝投入。今年2月,美团调整组织架构后成立了两大创新业务事业部,分别是负责生鲜业务的小象事业部、负责餐饮供应链业务的快驴事业部,从组织架构层面,美团对生鲜业务的重视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一直与美团在外卖市场捉对厮杀的饿了么,也看上了“卖菜”这一市场。据晚点LatePost报道,饿了么内部正在孵化一个名为“饿鲜达”的新项目,与菜场合作运营,主打“在家就能逛菜场”。

除此之外,仍有不少互联网巨头加注“卖菜”领域。今年5月,美菜网将旗下品牌美家优享正式升级为美家买菜,并打出“美家买菜,就是便宜”的口号。

从资本端来看同样如此,2018年,生鲜电商行业披露的融资事件有22起,融资金额约51.3亿元,与2017年相比,融资笔数有所增加,融资总金额想对变化不大,说明资本仍然看好该行业。

“卖菜”到底好在哪里

无论是技术层面的云计算或是应用层面的短视频,产业巨头往往有着超前的趋势眼光,那巨头们纷纷进入的生鲜行业到底有什么机会?

好生意就是在淘金时代卖铲子,当前生鲜产业接近4万亿规模,然而产业效率却极为低下,因此,大多数参与者均是抱着解决这一问题的目进入生鲜行业。

安信证券分析师刘文正认为:“在品牌附加值较低条件下,高额流通成本映射国内生鲜产业链当前痛点,即效率低下;同时,其存在加剧了国内生鲜产业链痛点的形成。”

具体而言,生鲜产品的特性导致该行业长期处于流通半径小、流通链条长、渠道加价高的状态,然而这种状况在可预见的未来势必会发生改变。正如德鲁克所言,“任何一个产业,都会向着产业内部交易成本降低的方向演进。”

从供给侧而言,城镇化的发展正使得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这也倒逼着上游农业向工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从需求侧而言,多样化的生鲜电商也在重塑着生鲜产业的流通渠道,相较于传统的菜市场模式,B2C形式的线上电商可以大大缩减生鲜的流通环节,进而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的成本。

同时,当生鲜企业集聚了足够多的下游需求之后,也可以直接向源头采购,进一步促进供给侧的规模化发展。

就像美菜网创始人刘传军说的那样,“谁拥有巨大且稳定的规模,谁就可以变革中国农业;谁拥有撬动中国农业的支点,谁就拥有了打开了中国农业大门的钥匙”,从B2B的美菜网到B2C的美家买菜,美菜在做的都是这件事。

除了生鲜行业本身体量巨大之外,“卖菜”这件事本身也给互联网巨头带来了新的流量入口。当下流量成本正变得越来越贵,买菜作为消费者的刚需,能够大幅提高平台的黏性。

“卖菜”的困局

虽然“卖菜”这件事有着颇为广阔的前景,然而今年以来该行业却屡屡曝出消极消息。7月,传出安鲜达“欠薪、解散”的消息;9月,社区生鲜电商妙生活将所有门店全部关闭;11月,生鲜电商呆萝卜被曝资金链断裂,随即正式关闭杭州中心。

诸如此类的消息足以证明生鲜电商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卖菜”这个行业如今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局。

一方面,现阶段生鲜电商的商业模式均易被复制,该行业尚未形成完备的竞争壁垒。

华创证券分析师王薇娜认为,“无论是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模式,还是叮咚买菜的食材品类和服务加工,本质上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品运营的改进,并不具备排他性。两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叮咚买菜借鉴了每日优鲜前置仓的模式,每日优鲜发现叮咚买菜的成功之后增加了食材品类的占比。”

另一方面,现有生鲜电商的竞争优势大部分是来自于补贴,这种价格优势并不具有持续性。以呆萝卜为例,其资金链断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用户的高额补贴,据悉,呆萝卜的生鲜价格比市场价便宜40%-50%。

正如前文所言,生鲜电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升供应链效率,通过减少供应链内部的损耗进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否则在补贴结束之后,消费者依然会回归菜市场,空留“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