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增长考验商家供应链 生鲜电商如何延长“保鲜期”

买菜不去菜市场,动动手机就能送上门,生鲜电商的发展越来越火。

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人将买菜的主场地从菜市场、超市转移到了线上。受益于此,各大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明显增长,这让市场再次看到了生鲜电商的潜力。而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不少消费者又重回菜市场、超市买菜,生鲜电商如何该维持“保鲜期”?能否将一时的热度转化为持久生命力?

存量用户下沉,线上订单增加

近日,临近中午,家住河南东路的市民陈裕民打开手机里一款生鲜电商APP,开始选购蔬菜、水果和肉类。

“自从知道手机下单这么方便后,家里的蔬菜水果都是在电商APP上买。”陈裕民说,因为不想去人多聚集的地方买菜,再加上生鲜电商平台的物流配送及时,他已经习惯线上买菜了。

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各大电商、物流企业发挥平台和网络优势,畅通生产、消费两端,将疫情对于生活采买、销售的影响降到了至低。同时,直达配送和无接触配送,进一步提高了配送时效、也保护了用户权益。

新疆微巴扎社群团购平台负责人安然说,线上订单增加,激发企业通过直采、直购等渠道,对蔬菜、水果、海鲜、百货等越来越多的商品开展线上团购。

“实体门店销量下降时,全靠线上订单支撑。”华凌四季鲜社区生鲜店销售总监张伟说,生鲜电商的到家、到店业务模式显示出了优势。

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生鲜电商以前的存量用户得以沉淀下来,平均客单价提高,峰值甚至达到150元。在用户增量上,60后、70后开始在线上买菜了;过去叫外卖的用户开始做饭,快手美食、半成品美食的占比在快速攀升。

目前,乌鲁木齐生鲜电商平台有多种模式,包括传统生鲜电商、前置仓+到家、到店+到家、平台+到家、社区拼团等,占据着生鲜电商赛道。

需求增长考验商家供应链

车外暖意融融,车内丝丝寒气。冷链车驾驶员田海强的这辆车,制冷可达零下7-8摄氏度,能装1700多件货物。

“7、8个小时,从乌鲁木齐到额敏,每三天发一趟车。”做了11年运输生意的田海强,近年来专注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运输。

疫情发生以来,不少生鲜电商平台出现过菜品断货现象,这也让一些平台开始加码布局供应链体系。这从供应链核心的冷链物流可见一斑。

在海鸿国际食品物流港的卸货区,可以停满七、八十辆箱式冷链车。“定时发班车,一共有55条线路,近的可达米东、昌吉、石河子,远的可达和田地区民丰县,路上要跑37个小时。”海鸿国际食品物流港一期物流副总经理许良说,可以整合冷链车数量、发车时间、货物品类的信息系统即将上线。

尽管很多人认为,生鲜毛利率低、冷链运输成本高、用户习惯难以养成等,线上渗透率低。但随着技术的更迭和消费者线上购买生鲜的习惯养成,叠加此次疫情影响下,生鲜电商渗透率有望加速上行。

新疆百成鲜食供应链有限公司,上线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对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进行开发。公司副总裁张丙申说,先针对餐饮、食堂等实现线上下单,下一步就是开拓个人生鲜电商业务。

企业拥有完整供应链后,电商平台还可对生鲜品类进行更多尝试。

社区“试验场”比拼精细化运营

在迎宾路东二巷,年轻人朱少亮的社区团购群,每天都能接到200-300个订单。

“吃的用的我都买过,价格便宜,方便取货。”附件居民刘长芬对社区团购很认可,“你看,刚到货的蟠桃,水灵灵的,多新鲜。”

随着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用户线上购买习惯养成,资本市场、互联网巨头甚至传统商超都将生鲜电商平台视为“蓝海”。

目前国内市场生鲜电商平台众多,每日优鲜、天天果园、京东7FRESH、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不断扩张,美团、苏宁等则深耕地方市场,拓展生鲜业务。

乌鲁木齐的汇嘉超市、家乐福、友好超市等传统超市都对线上商城进行了升级,高新区(新市区)69家社区蔬菜直销点也在尝试社区团购。

电商专家、农特集团总裁黄刚认为,生鲜电商们比拼的还是各家精细化运营能力,以及在供应链、仓储、即时配送,甚至流量等全方位的布局。

正如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所说,新零售的激活,正在引领新疆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各路资本投资延伸到社区消费末端一公里,有助于生鲜消费能级提升,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