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黑色产业与安全防护始终处在“猫鼠斗”的对抗中。多方呼吁,治理恶意注册账号顽疾,不仅需要互联网企业、公安机关积极开展打击行动,还需联动各方健全综合的治理体系。
记者了解到,为了对抗和治理互联网账号恶意注册和养号黑色产业,腾讯、京东、滴滴出行等互联网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线上及线下行动,综合运用技术、策略、法律多种手段和措施封堵黑产。
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首席研究员门美子告诉记者,微信安全中心面向恶意注册和养号行为开展名为“死水计划”的专项打击,至2017年底取得显著成效,恶意账号注册量降幅达到50%,存量恶意号总量降幅达到近70%。
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介绍了京东研究、打击治理恶意注册的经验,包括在北京、硅谷成立风险感知等7家实验室,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以技术驱动、模式创新,提升风控实践,避免用户损失。
“当前网络犯罪的黑色产业与安全防护始终处在一种你追我赶的持续对抗之中,并且随着双方技术水平的更新而交替压制,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门美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恶意注册正在向拥有更多资源和技术的大号商集中,双方对抗越发激烈。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张相军表示,要重视和正视互联网安全与犯罪问题,不断规制网络行为,坚决遏制网络犯罪,凝聚各方面力量,参与网络治理,特别是对网络黑产形成共治的合力。
“黑产已经形成生态,打击黑产也需要有生态的意识,单靠某一个互联网平台去治理乱象,都是不够的。”360行业安全中心主任裴智勇表示。
裴智勇建议,在当前的环境下,打击黑产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多个监管部门联动治理,另一方面,则需要着眼黑产生态,进行生态化治理。“我们曾经帮助一家电商企业打击假账号和羊毛党,将这个平台的数据和网络安全大数据一结合,立即就发现了很多行为异常的‘用户’,假账号就这么被揪了出来。”
门美子表示,恶意注册及养号黑产并非发生于个别互联网企业,而是广泛地滋生于整个互联网行业,不仅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安全,更与下游多种违法犯罪、侵犯法益的行为密切相关,对现实社会的安全与秩序也产生巨大危害。因此,打击治理恶意注册和养号黑产,依靠企业一家难以成事。网络空间的治理,必须依靠多方联动机制,公安司法机关、工商管理部门、银行、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学界,推动共同建立预警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反馈机制等,形成合力。
裴智勇建议,有效打击黑账号买卖的违法产业,需要思维模式的转变,需要建立以共同的用户价值为中心的安全大生态。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研发中心主任许剑卓表示,相关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现有法律规范缺失犯罪防治内容,亟待明确完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主动预防、发现、处置网络违法犯罪的责任义务,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从源头上防治、遏制网络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