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分流 “黑五”寡淡

今年“黑五”平台间的拉扯更为激烈,而个人代购与平台运营逐渐握手言和。与往年不同,电商巨头在“黑五”期间也划分了阵营,阿里有了新伙伴考拉海购,拼多多拉上了亚马逊,京东虽是“孤家寡人”但也升级京东国际。企业的不甘示弱反而映衬着不同渠道间的协同一致,跨境与大贸相互配合,平台与个人也在加速磨合。现阶段,“黑五”作为舶来品仍在“自嗨”,企业与品牌商的注意力被“6•18”、“双11”分割了大部分,能够担当领头者的企业尚未出现。

对抗:平台竞合

电商巨头间的联姻与对抗、融合与分离更为赤裸明显。

“黑五”即将到来,各大电商企业纵横捭阖,以求调动更多资源。京东将大进口业务变更为京东国际,将一般贸易与跨境电商的商品打通;天猫国际将考拉海购收入麾下,历经“双11”磨合后冲击“黑五”;拼多多这位新玩家对海淘市场同样充满期待,直接拉上了亚马逊中国,后者上线了限时快闪店。

对外水火不容的局面并不耽误企业对内梳理资源。考拉海购与天猫国际,就像是相互配合的“双会场”,天猫国际还拿出了跨境冷链这个手段。已经完成更名的京东国际在品类上涵盖了美妆、生鲜等众多品类,京东还为此调动了直播、短视频、图文等方式进行营销。在拼多多全球购的频道里,“黑五”呼之欲出,亚马逊海外购的商品被置于醒目位置,也包含了拼多多既有的海外商品。

上述巨头们为了能胜出,除了大肆招揽品牌商、提高物流时效以及俩手站队外,更是亮出了价格战这张底牌,相继喊出百亿补贴的口号留住用户。京东启动了新一轮的“超级百亿补贴”,热销商品与品类均是拼多多百亿补贴中的一员。

破壁:渠道和解

“黑五”对于消费者来讲,已经从陌生变为熟悉,物流更为便捷、品类更为丰富。这些改变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海外商品进口时不断扩张的渠道,个人带货与平台销售不再紧张,电商平台也有意识打破跨境与大贸的隔阂。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店铺飞快成长,肩扛手提式带货已难以满足店铺扩张需求,跨境甚至一般贸易更为普遍。一家在淘宝销售韩国彩妆的商家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近三年,店铺已经从一个小店成长为大店,用旅行箱‘人肉’带回已经不是主要方式,大量的货物都是品牌方直邮回国或者直接走一般贸易。”

上述店家强调,行李箱式的蚂蚁搬运只适合小范围的私人交易,量小才具有价格优势,并不适合需求量庞大的店铺。“商品能顺利通关,价格在品牌商、渠道商以及消费者能接受的范围内,对商品是通关跨境还是大贸进来的并不感兴趣。”事实上,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对商品、品牌进行特定搜索时,价格、配送时效、真假基本是首要诉求,并不在乎是否需求输入个人信息。从这点来看,打破渠道间的隔阂尤为迫切。

越来越开放的环境,的确为进口商品、海外品牌打开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就表示,中国“入关”以来,进口关税总水平持续降低,贸易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在旺盛的进口消费需求下,国家持续发布了多项利好政策,今年更是陆续颁布一系列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市场:认知度偏低

变化犹在,但竞争似乎并没有往年那般惨烈,且参与“黑五”的电商企业也无法同“双11”、“6•18”一样有所建树。

诸多商家为“黑五”备战,在他人眼中或许只是一场“自嗨”。一位进口母婴电商平台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今年的“双11”与“黑五”间隔时间不足20天。国内的电商平台还在年前推出“双12”,这挤压了“黑五”期间消费者的购买力。

另一家主要从事时尚产品销售的电商平台同样“跳过黑五”,备战“双12”。在业内人士看来,“黑五”是垂直电商的秀场,除了卖海外商品,垂直电商平台也在借机抓住电商巨头的消费缺口。

近日,阿里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将达到12万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6.44%,渗透率37.6%。据天猫国际数据,三至五线城市和县域地区用户占全国用户数的45%。其中,县域地区跨境电商用户占比达23%。2014-2018年,县域地区跨境电商的渗透率从1%增长到7%。尤其,跨境商品消费在三至五线城市和县域地区的消费认知度较低。

有行业专家表示,“黑五”本是海外实体商店的促销节,近几年随着资本涌入跨境电商领域后,国内出现了“黑五”的促销节。当行业区域冷却,消费者日趋理性,消费者也不会为海外的狂欢节买单。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表示,当下国内的跨境电商领域尚无头部企业,各平台间的竞争加剧。电商头部企业的跨境电商短板也需要整合资源来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