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评论工作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了《网络评论蓝皮书: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综合应用文献资料分析、深度访谈、座谈会、抽样问卷调查、大数据抓取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注重运用-和行业研究数据,从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态势(包括主体、用户、渠道、内容、效果)、政策法规、理论等方面开展研究。
蓝皮书从政策、产业、技术和用户角度整体概括了近年来中国网络评论的发展环境、发展现状和特点,并总结了中国网络评论发展的11个特点:
1、网络评论空间生态向好,网络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明显提升。
2、网络正能量敢于、善于发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评论主旋律。
3、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依法营造网络清朗空间。
4、网络评论舆论监督作用有效发挥,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5、网络评论成为高频基础应用,深度用户占比超六成。
6、从PC过渡到移动时代,微信、新闻客户端、微博成为网络评论三大接触渠道。
7、内容生产UGC模式转向机构化,PGC与UGC融合向MCN发展。
8、“算法分发”大众化应用,“编辑分发”精品化发展。
9、网络评论用户满意度较高,平台接触习惯相对稳定。
10、寻找观点赞同者成为主动搜索网络评论首要动机,用户集群效应凸显。
11、市场配置网络评论资源作用突出,生态创新迭代加速。
网络评论发展的11个特点
(一)网络评论空间生态向好,网络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明显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调查数据显示,91.3%的用户认为十八大以来网络评论空间生态持续向好,其中53.2%的用户认为网络评论空间生态显著变好,38.1%的用户认为网络评论空间生态有所变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评论负面内容变化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评论空间生态评价中,90.6%的用户认为“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网络评论“显著减少”或“有所减少”,在调查问卷所列举的8类网络评论负面内容类型中,认为“显著减少”或“有所减少”的网络用户比例都超过了六成。
(二)网络正能量敢于、善于发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评论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媒体按照“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的要求,积极抢占网络评论阵地。2017年春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的《最牵挂的人》《小账本连着大情怀》《厉害了!我们的2016年》等多个视频短片在互联网上刷屏,点击量均在亿次以上。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等七部大型专题片仅在央视新媒体的播放量就达到12亿次。“点赞中国”“为祖国打CALL”等网络流行语得到广大网民的广泛使用。
很多党政部门积极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正能量,主动向错误观点亮剑。据人民日报、新浪微博、新浪网联合发布的《2017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截至2017年底,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73569个,其中政务机构-微博134827个,公务人员微博38742个,政务微博的规模继续稳定增长,并朝矩阵化、专业化、垂直化的方向发展。
广大网民在社会热点事件的公共讨论方面表现得更为理性,网络发帖、跟帖评论更加注重事实、讲究说理,极端情绪化的话语暴力现象大为减少。越来越多的网民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评论主旋律。
(三)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依法营造网络清朗空间
“十二五”期间,我国制定出台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共76部,同比增长262%,特别是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8年3月已改名为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委员会)成立以来,已颁布实施47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网络立法速度明显加快。
▲发表网络评论的自律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启动实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进行了量化界定。江苏、浙江、陕西、广东等省大力推动政策落实,结合本地区的发展情况颁布出台实施细则,制订行动纲要方案,治理效果逐步显现。调查数据显示,95.7%的网民认为应在法律、道德约束下发表言论,依法营造网络清朗空间成为网民的共识。
(四)网络评论舆论监督作用有效发挥,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用户认为网络评论反映社会真实情况的程度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在河北男子吐槽医院食堂难吃被拘、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携程亲子园事件、杭州保姆纵火案、陕西千亿元矿产争夺案等系列网民关注的热点事件中,网络评论成为党政机构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的重要渠道。
(五)网络评论成为高频基础应用,深度用户占比超六成
网络评论经历了早期简单的传统媒体评论“上网”,各类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设立评论栏目、频道,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评论和移动新闻客户端网络评论快速发展的各个阶段,成为备受用户关注的高频基础应用。调查数据显示,网络评论的深度用户占网民总数的60.2%,其中经常关注网络评论的用户占比为48.0%。
近70%的用户每次花费15分钟至1个小时的时间浏览网络评论,其中单次浏览时长为30分钟至1小时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35.4%。
(六)从PC过渡到移动时代,微信、新闻客户端、微博成为网络评论三大接触渠道
调查数据显示,使用手机接触网络评论的用户比例达到93.1%,只用手机接触网络评论的比例为62.6%,只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接触网络评论的比例仅有6.9%。
▲用户接触网络评论的终端结构
用户接触网络评论的终端结构在各类平台中,微信、新闻客户端、微博成为用户接触网络评论比例最高的应用。55.9%用户经常接触网络评论的平台为微信,其次是新闻客户端和微博,后两者的占比均超过40%。
(七)内容生产UGC模式转向机构化,PGC与UGC融合向MCN发展
随着腾讯、百度、今日头条等互联网企业以及各类投资主体加大对内容创业的扶持力度,网络评论内容生产的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模式逐渐朝机构化方向发展,网络评论自媒体开始从初期的个人化、草根化向企业化、团队化发展。同时,由于网络评论独到、深入、专业的天然属性,使得PGC(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仍是网络评论的主流生产模式,PGC与UGC相融合成为网络评论生产的突出特征。
同时,PGC与UGC的内容生产模式也在向MCN(MultiChannelNetwork,多频道网络)转变,将平台上不同类型和内容的优质PGC或UGC联合起来,以平台化的运作模式为内容创作者提供运营、商务、营销等服务,帮助PGC或UGC变现,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实现稳定的商业收益。
(八)“算法分发”大众化应用,“编辑分发”精品化发展
近年来,主要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几乎都在加大算法技术方面的投入,但在当前阶段,“算法分发”所实现的精准化仍较为初级,在内容质量、话题广泛性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在精确刻画用户需求偏好的基础上,算法推荐可源源不断地给用户提供所喜欢的信息,但同时也使用户降低了对信息的生产流通以及其中隐藏的利益结构的关注程度。此外,个性化内容推荐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体作为培养公民参与公共生活能力和实现公共领域舆论引导的重要价值,忽略了用户信息判断和使用能力方面的多元信息需求。
而凭借专业把关人经验和洞察力的编辑分发仍然在筛选、推荐等领域具有质量优势,发挥着对于算法分发的“平衡器”作用,避免用户沉浸在自己和朋友组成的“回音室”(EchoChamber)中。因此,在专业化、垂直化、高品质的网络评论内容领域,基于专业把关人的“编辑分发”仍然难以被“算法分发”所替代。
面对算法分发的缺陷,技术“矫正器”也开始出现,比如《华尔街日报》推出的“蓝推送、红推送”(BlueFeed,RedFeed),《卫报》的“吹破你的泡泡”(BurstYourBubble),健形矫姿器(LumoLift)的新应用,都在尝试让信息传播摆脱算法推荐的信息失衡状态。
(九)网络评论用户满意度较高,平台接触习惯相对稳定
调查数据显示,82.8%的用户对网络评论内容表示“满意”,其中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1.0%和61.8%。
▲网络评论的用户忠诚度
84.2%的用户通过固定的平台接触网络评论,其中固定使用一个平台的用户占28.4%,同时固定接触多个平台的用户占55.8%,无固定平台的用户比例仅为15.8%。
(十)寻找观点赞同者成为主动搜索网络评论首要动机,用户集群效应凸显
调查数据显示,寻找赞同自己观点的支持者是用户主动搜索网络评论的首要动机,超过了“参考网络评论做判断”的比例。
▲网络评论传播的社交动机
在网络评论互动中,最受欢迎的模式是对他人评论认同点赞,56.6%的网络评论用户通过对他人评论认同点赞的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用户更容易对与自己的观念相同的观点产生更多认同感,从而表现出更多的互动意愿。
用户搜索网络评论的动机和互动模式与网络平台的个性化内容推荐供给模式相结合,容易形成内容生产与用户满足之间的“喂食”关系:用户更偏好接触自己偏好的观点,网络平台精准推荐用户偏好的观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评论作为现代社会培养公民参与公共生活能力和实现公共领域理性沟通的重要工具的作用。
(十一)市场配置网络评论资源作用突出,生态创新迭代加速
市场在配置网络评论的内容资源、商业资源、渠道资源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网络内容平台通过资源置换、版权购买、收益分成或投资收购等方式与传统新闻媒体开展内容合作,并投入巨额资金补贴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如今日头条推出“千人万元”计划,一点资讯推出“创作者独享”政策,腾讯推出“芒种”计划等。
巨额资金的投入、内容创业者的激增等因素推动网络评论生态创新加速迭代。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各类形态与网络评论内容不断融合。
据悉,《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18)》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评论工作局发起,南京大学紫金传媒研究院(北京)赵曙光教授主持,联合人民日报社评论研究相关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首次针对网络评论这一领域展开研究,形成对2017~2018年度网络评论发展状况研究的报告。作为网络评论研究领域的第一本蓝皮书,《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18)》对2017年之前的网络评论发展状况也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