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的出现,本是追求更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其发展壮大的基础还是服务升级。唯有精心创新、深耕服务,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作“标配”、方便好用的生活“常配”

近日,多所高校被曝出学生工作“沉迷”于“APP化”,打热水、发学分、刷网课甚至连接无线网络,都要在专门的APP上操作。不止一名学生向记者反映,学校强制要求安装“运动世界校园”APP令跑步变了味,本意或是督促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锻炼身体,但实际体验并不佳,路线、步速被硬性规定,里程记录时常不准,使用情况挂钩奖学金,广告小弹窗不胜其扰……

原为方便师生、提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出现了过度倾向。实际上,APP滥用情况不单出现在校园,不知何时起成了各领域工作“标配”。再以政务APP使用情况为例,多地基层干部反映,手机上普遍装有七八个工作APP,每天要按规定完成APP上的“留痕”任务,但个别政务服务APP内容远离群众,甚至成为“僵尸应用”。

一边是使用随心所欲,一边是开发一哄而上。驾校、医疗、购物、健身……目前,每个领域都对应着五花八门的APP,让工作领域和服务领域更加细分。据了解,中国APP开发数量目前位居全球前列,每个手机用户使用的APP数平均超过10个。此外,工信部发布的相关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移动应用达426万款;仅8月,应用商店就新上架移动应用12.7万款。

量多未必质优。APP研发门槛低,很多APP的功能、页面设计等存在雷同,市场上出现一个受追捧的APP,行业往往跟风开发甚至互相抄袭。即便是同类APP,由于细节设计贴近性不同、提供服务便利度不一,热门有之,冷清有之,迭代长存者有之,昙花一现者有之。记者在应用商店搜索“租房”,显示出几十款软件,有的“粉丝”数达几十万,有的却只有几百、几千名用户。

互联网创业属性给人的印象就是快,短时间里创造出高价值,很多APP的创立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运维和应用过程中,一味求快求多却引发多种问题。

工信部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最新通告显示,三季度组织对48家手机应用商店的应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发现违规软件53款,涉及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问题。

APP扎堆,还反映出当下人们的信息焦虑。一些人希望随时知晓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变化以便及时应对,一些人则依赖大量碎片信息刺激神经带来新鲜感和愉悦感,从而造成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对APP的盲目下载。

在遭遇大量同质化APP“绑架”之后,我们很想问一句:真的需要开发这么多APP吗?

的确,APP开发应用该做做减法了。实际上,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的加剧、监管的从严,APP行业也已开始分化。有的固守互联网形态步履维艰,苦苦探索变现之路;还有的则开始走出互联网,回到线下探索服务途径。

APP的出现,本是追求更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其发展壮大的基础还是服务升级。唯有精心创新、深耕服务,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作“标配”、方便好用的生活“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