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有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以来,已经至少有41家电商公司倒下,其中今年上半年至少有5家电商倒闭。倒闭的电商公司包括生鲜、社交、奢华品等多种类型,甚至还不乏乐蜂网、淘集集、尚品网等自带流量的知名电商。
这么多的电商相继夭折,说明了什么?这些电商在诞生之初,哪一个不是被“新经济企业”的耀眼光环环绕、哪一个不是被资本奉若神明一掷千金?为何会在短短几年内就倒下?十几亿元的投资如何在一夜间烧光?
笔者相信,除了各有各的“不幸”外,这些企业应该有“共同的烦恼”。具体有哪些,笔者不是业者或者专家,所以很难一言以蔽之,但作为电商企业的客户,一两次居家使用电商的奇特经历,让笔者偶然发现电商企业物流链条漫长、造成物流成本畸高的内情。但愿有管测之效。
其中一次是近日从北京发出的4瓶5升娃哈哈饮用水的定单,3天后送上门的商品,竟然是从黑龙江齐齐哈尔递送过来的。
其实,包括娃哈哈饮用水在内,许多常见品牌的饮用水在街头店铺上随处能买,只是为图更进一步的方便才选择了电商。对消费者而言,尽管3天等待,电商的服务还是很真诚的;但对电商而言,除非是只有一个水厂位于齐齐哈尔,否则物流里程漫长和多个环节,必然造成高的运输成本。但实际上,娃哈哈在齐齐哈尔并没有饮用水厂,离它较近的厂子在吉林省白山市;相反,在北京附近,河北保定就有厂。看来这家电商在北京市并无储存,需要系统的软件搜寻和指令。软件会不会为主人精打细算?如果它照章办事,只管找货不管算账,很可能就是水瓶子坐火车长途旅行;但如果是人工,也许就不会“直来直去”了。这样下来,它们的运营成本一定会像人们想当然的那样低于传统线下商家吗?恐怕未必。
不仅送货距离远、环节多;电商送货还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去年笔者订购的一管儿童牙膏,是从产地杭州递送过来。这还不止,由于一管牙膏体积很小,厂家包装时有意使体积增大,几乎是原物的10倍,否则在杂七杂八的物流中很不显眼。于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对商家而言是成本,对用户而言则需要抛弃更多的垃圾。
类似北京这样一座超级大都市,别说是夏季消费高峰的饮用水、矿泉水成箱成瓶,就是儿童牙膏,平均每个儿童一月一管,全北京的需求量对厂家和经销商而言,应该是很大的规模了。传统销售模式是用火车或者卡车运,而电商则是一管一管的发送,一个月下来估计要几十万件。这两种物流模式到底哪个经济?前一种固然需要仓库或者货架的储存,但是运输环节是上规模的,平均下来成本很低;后一种电商虽然号称不需要仓储,但是分捡过程很费劲。只需看一看电商那庞大的分捡中心就明白,九曲回肠一样绕来绕去的传送带,密密麻麻低头的人们,其占用的房屋面积只会更大,需要的人手也未必少。
通过这两次定货,笔者发现线上的电商与线下的实体店缺乏合作机制。实体店就在身旁,电商如果与它们有合作关系的话,只需一两百米的送货距离,何至于一两千公里之外舍近求远。电商的实质是网络加快递。一旦用网络和快递给实体店插上翅膀,双方是共赢关系。因此,它不应该是实体店之外另立门户、甚至是替代实体店,而是合作和延伸。
固然,目前的电商领域存在流量资源被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寡头所垄断问题,不少电商虽然处于流量依赖于人的不利境地,这不利于自主流程的建立,但这其实也不是症结所在。
所以,“新经济”无论概念多么新,其作为销售平台的功能和属性并没有变化。销售无论是批发或者零售,根本上还是在做人、货、场三个维度上的数学题,根本上还是在扮演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媒介角色。成本和收益始终是一道方程式。电商真要想兑现“新经济”的魅力,就必须创新出一套投入少而产出高、通过节约资源来获取利润增长的新的商业模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