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消费互联网的盲目推崇,让人们再度陷入了对产业互联网的迷恋之中。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看客们试图通过投身到产业互联网之中,打一个翻身仗。这无可厚非。因为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洗礼之后,消费互联网已经成为红海,各行各业的格局基本上已经确定,实现逆袭实在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产业互联网则不然。尽管在用户量级上不及消费互联网,但是,上游产业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蓝海,以上游产业为改造对象的发展模式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我们看到的产业互联网的红利仅仅只是代表玩家的量级,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具备参与产业互联网的能力。虽然产业互联网的确是一片蓝海,但是,想要真正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掘金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B端用户的习惯、偏好与C端用户存在很大的差异自不必说,单单是产业互联网所需要的深度介入和全面改造就不是仅仅依靠搭建平台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很多人之所以关注产业互联网就是因为他们只是看到了其中的红利,并不了解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至于如何投身到产业互联网之中同样是一头雾水。
01
很显然,以这样一种状态投身到产业互联网的之中会获得什么样的效果。虽然我们还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把产业互联网局限在消费互联网的层面,抑或是用消费互联网的逻辑来操作产业互联网,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或许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已,一旦产业互联网对于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减弱,抑或是产业互联网开始关注自我盈利的能力,看似火爆的产业互联网或许又将面临新的挑战。
其实,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通过上游产业产品和服务陈旧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面对业已消费升级的C端用户,上游产业更像是一个刚刚开始走路的孩童,步履蹒跚,迟钝缓慢。
尽管如此,我们简单地套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够给产业互联网带来什么本质上的影响。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并不需要平台模式,它真正需要的是改造自身生产流程和环节的能力,并因此可以产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这个时候,用户的多寡其实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是不是可以深度改造行业本身,通过改造行业来获得新的产品和服务,再用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用户消费升级的新需求。如果我们无法对产业本身的生产和供应逻辑进行深度改变,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与消费互联网没有任何区别,等到流量争夺完成,一切都将从头开始。
然而,改造行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单单有资本的支撑还不够,除了资本之外,我们还要有技术、模式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只有真正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真正构建了一整套产业互联网的体系,才能真正改变行业本身。
对标互联网巨头,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发展脉络。以阿里、腾讯和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投身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就是做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无论是软件上,还是在硬件上,他们都可以提供。即便如此,他们都无法真正改变行业本身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所以,我们看到虽然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提出了多年,但是,真正改变传统行业的玩家却少之又少。
即便是那些曾经在资本市场风靡一时的玩家,始终都熬不过产业互联网的浪里淘金,消失在茫茫的海洋里。因此,我们并不能够简单地用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和逻辑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更加不能用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模式和流量思维来落地产业互联网。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任何一个玩家都可以参与的,想要真正参与到产业互联网之中,我们需要强大的技术能力,资金实力以及生态赋能的能力。
02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会出现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某个细分领域精耕的玩家。他们聚焦在某个领域里,他们具备改造这个细分领域的技术能力和产业链能力,能够改造某个细分领域和细分行业。即使在足够细分的领域里,中小型玩家同样无法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只有细分领域里的头部玩家才具备这样的能力。
另外一种类型是超级平台。这个超级平台不仅有强大的技术能力,资金实力,而且可以对行业发展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都进行深度赋能和改造,他们能够改变传统行业的生产和制造流程,具备让传统行业产出新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个超级平台就是S2b模式当中的大“S”。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以阿里、腾讯、京东和百度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巨头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且他们已经通过深度赋能开始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其实,在当下的行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看到了他们对传统行业进行的深度赋能,未来,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
可见,产业互联网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红利的“阳光普照”,而是巨头们深度博弈的“黑暗森林”。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掘金的玩家们来讲,决定他们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可以走多远的关键不是模式的创新能力,流量和资本的获取能力,而是真正可以深度赋能产业,完整改造产业的能力。只有那些真正可以改造整个产业链的巨头们,才能够有机会享受到这个时代的红利。对于其他的玩家来讲,只不过是一场赔本赚吆喝的文字游戏而已。
当产业互联网的大幕徐徐开启,我们看到了各色玩家的粉墨登场。同消费互联网时代以概念致胜的发展模式不同,产业互联网更加考验的是玩家们改造行业的能力。告别消费互联网的时代的流量思维,不断强化自身对于行业深度改造的能力,真正能够通过深度赋能去改变传统行业,让传统行业生产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我们才不会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看客,而是这场大潮里的弄潮儿。